English 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支持项目 >>“大爱初心”征文

支持项目

我眼中的李桓英教授
第10批--热研所--刘健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北京友谊医院热研所的一名普通科研和临床人员,刘健。看了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发起的“弘扬和发扬李桓英教授精神,大爱初心”征文,心潮澎湃,自从我2004年来到友谊医院学习和工作以来,我和李教授近距离相处16年,我可能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距离李教授最亲近的人之一。非常荣幸和大家汇报一个我所认识的李教授,和在她的教导下我的成长过程。

  我是2004年考取的友谊医院热带病翁小满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我之前是个儿科医生,上了几年班,发现儿科工作太累了,就琢磨着如何离开儿科工作,当时的形势是只有考研究生离开儿科,思前想后,觉得皮肤科是比较相对简单的学科,就报考的首医皮肤科,苦念4个月寒窗之后,还真考上了,当时我一看复试名单,哇,那个导师就招一个学生,复试只有我一个人,我当时以为就没问题了,没想到我复试没通过,几年后才听说复试虽然只有我一个学生,导师那个科还有一个在职的,占了我的名额,一天之内经历极大的失落的我找到了首医的研究生处,研究生处说你去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调剂麻风室去吧,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坐着59路汽车来到友谊医院。我当时从来就没见过麻风病人,麻风这名字我听着恐怖,我记得上大学时候,解剖室里有一块铺着红布的大棺材,这是我见过的最恐怖的东西,我以为麻风室也就这样了,敲门之后,迎接我的是一位稍微年长,戴眼镜的学生模样的老师(袁老师),她听说我是研究生复试的,就引荐给翁小满教授,翁教授询问了我相关情况,说还行,就把我领到一间全都是书的小屋子,就是现在热研所靠近东门第一个窗户那间屋子,对着窗户坐着一个戴着眼镜的老教授,看看我,和我聊了聊,介绍了当时的科研情况,大概是麻风室需要经常下现场,需要体质好的,我当时心里想只要不让我上夜班,怎么都行,就这样,我来到了麻风室,也拉开了和李教授近距离接触的序幕。现在举几个李教授给我感受最深的几个例子,谢谢大家!

  1. 和李教授交流,最深的感受就是她对往事的回忆。李教授是1920年出生,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北洋时期,1920年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争夺民国政权,虽然全国的共产主义小组雨后春笋的出现,但全国的老百姓还是以私塾念四书五经为主。李教授的爷爷出生在全国最保守的山西省,通过层层选拔,考取的光绪31年1905年官派留日学生,同学有阎锡山,转过年来1906年鲁迅才自费日本学习医学。李教授爷爷在日本庆应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回国参与民国的宪法的修订,以办报纸,开书局,普及现代初级教育为己任,开办了大小21所中小学,其中在北京捐办了现在叫宽街小学的怀幼女子学堂,作为掌上明珠的大孙女李教授就入学怀幼女子学堂。当时北京交通相当不方便,商品流通仍旧是部分以物易物,李教授班有个女生,天天骑驴从西直门到南锣鼓巷附近的宽街,每个学期,这头驴还驼着一袋面作为学费。李教授父亲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官派德国留学,于1921年去当时的一战战败国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专业学习。1928年李教授父亲毕业返回北京,同年冬天带着宝贝闺女李教授再赴德国柏林西门子电器公司实习两年,期间李教授在柏林就读小学。李教授父亲1932年归国从事铁路工作,当时中国已经从北洋政府改成民国政府,首都迁至南京,李教授继续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多校的小学和初中学习。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从上海辗转到当时还是渔村的香港九龙尖沙嘴庙街一带暂住,同时通过高考考上用德语教学的同济大学。由于抗战原因,同济大学从上海迁至云南昆明,一年后又迁到现在是三峡库区的宜宾李庄。当时李教授上大学的路线是从香港坐船-越南Ha Noi市(河内),再坐始发火车-云南昆明再坐汽车,辗转约1个星期。2010年我和李教授在云南红河州开远出差,当时开远正在庆祝滇越铁路开通100周年,我和李教授坐在开远火车站(就是电影“芳华”的那个火车站)花坛边栏杆上,我清楚的记得看着李教授用一脸茫然充满回忆的眼神看着那趟铁路线的时候,就想象到当时李教授拎个木质行李箱,辗转1个星期水路铁路公路跋涉好几千公里的情形,其中,坐滇越火车就得3天。

  李教授还给我讲的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例子是当时李庄同济大学物质条件匮乏,当时大学伙食相当差,经常挨饿,每天早晨的炸花生米以个为单位分发给学生,当时国民党贪污横行,现代外科泰斗裘法祖等我党学生领袖在学校内开展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前一天晚上,在食堂内号召同学数转天需要炸的花生米的个数,再根据早晨买饭的同学数量,和每个同学分发的花生米个数,用此方法防范国民党官员贪污。

刘健老师图片1.jpg

图1.李教授与2012年在母校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门前,左侧为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校张颖教授

  2. 李教授能给青年同志创造广阔的科研空间。李教授是公共卫生背景出身,思考问题非常具有宏观背景,她经常告诫我们,做任何科研,都不要以写SCI文章和中文文章为目的,而要以解决问题,大面积早期发现麻风患者,降低残疾,消除歧视为主要目的,同时不要有功力目的。李教授自从1958年回国,大约写了9篇左右SCI文章,但她从来不以此炫耀,她良好的英文沟通能力,曾经申请WHO西太区麻风组,援助中国15辆丰田陆地巡洋舰,她和北京友谊医院一辆都没留,全部捐助给麻风病高发区云南、贵州和四川,每次出国回来,她都会讲国外见闻以及国外对中国的看法,同时激发青年同志的科研热情。对于我的不同观点也积极鼓励,例如麻风抗原,虽然麻风室从来没有这种基础,李教授还是持支持的态度,这种不图名、不图利一心为了早期发现患者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刘健老师图片2.jpg

图2:李教授2012年在1947年曾经居住过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宿舍前。

  3. 求真为实。和李教授交流,从来没有各种条条框框,都是以事实为准绳,她对待晚辈除了工作时间之外,谈美食,旅游,聊浪迹天涯的经历,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美食,她聊起来如数家珍,聊的我这种吃货瞳孔放大,口水直流。她曾经畅谈她和父亲开车在半个月时间内游遍美国东西部,吃遍东西部美食,让我深深感受到李教授曾经有一对爱她的父母,生活的多样。虽然她曾经出差遭遇吉普车翻车,摔断三根肋骨,但现在一想起那次情形,她想到的,还是当时在当地发展了一个防治项目,项目实施后,每年多发现了多少麻风病人。

刘健老师图片3.jpg

图3:李教授2012年在美国National Hansens Disease (NHDP国家麻风中心)和当地领导拿着1980年李教授访问当地媒体的报道合影

刘健老师图片4.jpg

图4:Like a Child

  4. 在李教授精神的倡导下,友谊医院成立了李桓英医学基金会,其宗旨是鼓励青年医务和研究人员赴国外进修,学习先进技术。我很荣幸的成为第9批李桓英基金会资助出国人员,前往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西雅图,那是一个工业化,现代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城市。我去的华盛顿大学美国感染性疾病研究所(Infection Disease Research Institute IDRI),在那里,我充分感受到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100多人从事从研究,到知识产权,到纳斯达克上市团队的科研魅力。我的导师Malcolm从事主要分布在世界最贫瘠地区的利什曼病,麻风病的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我完成了麻风病抗原的筛查工作,同时了解了他们独创的RNA疫苗平台,此疫苗平台在去冬今春的Covid-2019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已经成功的研制出疫苗,通过盖茨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 的资助,已经用于人体临床实验,为全人类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在美国的学习,使我的英语水平,包括听说读写水平,不再陌生,尤其是交流层面。在UW一个社区我被选为数学老师,面对课堂里的墨西哥裔,南太平洋岛国,美国山区的学生,每周讲一个晚上的高中数学,虽然我的数学水平没有任何提高,但我的英语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因为讲完课必须听懂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在IDRI的培训,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不管是临床,科研,还是生活中,都要以爱他人,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才会使每天的生活充实,虽然疫情的原因,我们不能面对全国各地的疑似病人,我和温艳老师一起成立了全国麻风病诊断中心(微信层面的)团结全国省一级的麻风专业医生,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顺风邮寄血清,皮肤组织蜡块,微信提供照片的方式,确诊和排除了很多例麻风患者,促进全国的麻风诊断水平的提高。

刘健老师图片5.jpg

图5:每年国际麻风节李教授都给患者发慰问金

刘健老师图片6.jpg

图6: 业余时间当数学老师

  感谢友谊医院李桓英基金会的资助,能使我开阔眼界,对世界、对科研和临床工作、对生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自从李桓英基金会资助美国学习以来,我一共写SCI文章3篇,影响因子一共6分。

刘健老师图片7.jpg

图7: 一带一路非洲学员学习麻风病知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