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支持项目 >>“大爱初心”征文

支持项目

我的老师李桓英教授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克俭

  李桓英教授在我国麻防领域是一个顶顶有名的大咖大腕。本人有幸2004年由人社部组织的中西部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训班以师带徒的形式在李教授门下学习一年。这一年的师徒之缘,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那爱祖国、爱人民、大公无私、大爱无疆、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成为我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麻风病人服务的精神动力。

  我的老师李桓教授,出生在风雨飘摇的1921年8月,24岁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年仅25岁的她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长期往来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中亚国家,1958年,国家百废待兴,她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放弃世界卫生组织挽留,只身辗转回到祖国,投入祖国建设。197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的李桓英,同样没有逃脱历史的厄运被下放到江苏省一个麻风村,但在那里她看到了由于发现治疗太迟导致面目狰狞、肢体残缺的麻风患者,影响了她的后半生整个人生。1978年她调到了北京友谊医院热研所麻风研究室,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期间她做过世界卫生组织访问学者,引进了当时在印度试行的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在我国推广应用,获得重大成功,短期内治愈大量病人,患病率大幅下降,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1998年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也曾担任过中国麻风协会副理事长、国际麻风学会理事、WHO麻风病专家及顾问、马海德基金会理事、印度麻风协会终身会员、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名誉主编、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等职。搞科学研究是她的特长,而且她十分注重注实践研究,养成了去现场走基层的习惯,长期走基层下现场,曾经历过几次车祸让她三根肋骨骨折,双侧锁骨断裂,头部负伤缝过7针,身上伤痕累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仍然坚持,从不叫苦叫累,完全算得上是一个特例。她还提出“零距离”接触病人,和病人拥抱、握手在麻风界引起强烈反响,她的研究成果《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三级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在全世界推扩,她还获得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先后荣膺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麻风防治先进个人、中国医学基金会首届“‘圣洁杯’医德医风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李桓英“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敬佑生命·2017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授予李桓英“生命之尊”奖、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更让我们敬佩的是2016年12月时年95岁的李桓英教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8岁的她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上班族,她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全家人都在国外,自己只身一人在祖国,她把自己全部献给了这个国家和人民,献给了麻防事业。说到这儿,我不得不感叹:老师一生丰富的经历太有传奇色彩啦,非常人可及。

  20世纪70年代,她被下放到江苏省一个偏僻的麻风村,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麻风病摧残得肢体残缺不全、面目畸形怪状的病人心头为之一震,麻风病摧残损毁人体竟达到了如此恐怖的程度,残不忍睹,不可思议,难怪自古以来恐惧、歧视、排斥麻风的现象普遍存在,视麻如虎、谈麻色变者嗨了去了。1935年广东军阀陈济棠在白云山下一次就枪杀麻风病人300多名,1936年高要县县长马炳乾在赵镇一次活埋20多名麻风病患者,西北军阀马步芳1940 年曾强令青海各县将麻风病人一律枪毙,焚尸消毒,残无人道,令人发指。这些信息,无时无刻都在刺激着她的神经,常常为之感到忧心忡忡,暗自思忖,这种残状绝不能在新中国发生。1978年她调入北京友谊医院热研所麻研室,从此,开启了她的麻风病防治事业,这一干就是40多年。这40年,她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艰难困苦,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鲜花和掌声。

  初识李桓英教授是在2004年秋天,当时她已经是83岁高龄的老人,但她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满口白牙还能吃豆,她每天坚持8时上下班和科里其他人毫无二致,同科人介绍说她30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从不间断,从不迟到早退,就这一样,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进一步的接触中,不断发现她有着她金子般高尚的品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她说“我既然选择了麻防就要义无反顾奋斗到底”,时常教导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搞科研很辛苦,确定了目标,就要为之奋斗,就要舍得下苦,就要不怕流汗,甚至还要流血流泪,我们的目标就是消除麻风对人类的危害”,“刻苦钻研不能光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上”,“工作就是斗争,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遇到难题就要和它斗争,解决了问题我们就胜利了”。她很忙,她觉得时间不够用,经常埋头钻研,很多时候忘记了下班。为了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有所收获,她在繁忙的科研空间专门抽出时间讲解麻风知识,讲解全球麻风研究最新进展的最新成果,分析我国麻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攻坚方向等,各种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沁人肺腑。她说搞科学研究不能光在办公室纸上谈兵搞研究理论,必须要深入现场开展实验研究,在实践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才是最可靠最珍贵的。为了提高我的科研实践能力,时年83岁的她专门带领我深入当时麻风流行较为严重四川凉山州几个县的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在那里我遇到了冕宁县马开祥大夫、西昌市陈康林站长等使我终生难忘的朋友给了我很大帮助。每到一处,李教授首先举办专题讲座,把国际国内最新的麻防成果和知识传授给基层,她说“基层获得这些东西不容易,既然我们到了这里就要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样他们的工作才能跟上节奏,赶上时代的步伐”。当时她们正在实施麻风短程化疗的实验研究,所有受试者都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以获得最可靠的实验数据,她克服了身体的不便,执意要深入一线,一户户,一家家,每个人,查看病情,检查家属健康状况,查看资料完整情况,每项工作她都要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她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钻研精神,使我懂得了搞科学研究就得象她这样言行一致,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她说“科研就是实干,没有捷径,只有这样才是对病人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她说只要医患关系融洽和谐,我们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我们想要的信息。所到之处和病人、家属亲切交谈,嘘寒问暖,握手言欢,情感流露之处还来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哪里像一个检查麻风病的现场,俨然是一幅亲人久别重缝的感人画面,现场气氛轻松祥和,处处洋溢的是和谐、融洽医患关系的氛围。显然,她是用自已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演示“视病人如亲人”的言传身教的生动一课。亲身的经历,现场的体验叫我入心入脑,体会深刻,脑洞大开,既往对麻风的恐惧感和所有顾虑从此烟消云散,且成为我工作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每实施一项课题,从设计、可行性研究、预试验到正式实施、现场观察、分析总结,自始至终她总是亲临现场,亲自指挥,从不懈怠,她对麻防事业执着的追求,是带着个人情感在工作,带着对病人的爱和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工作,从头到尾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毫无保留,至止取得理想的结果。她身处莺歌燕舞的繁花世界,自有排除一切杂念,排除一切干扰,稳坐钓鱼台一心一意搞研究的本领,无人可比。

  在北京,她也是有着一份可观收入的高级白领了,可她没有香车,没有豪宅,没有名表,也没有爱马仕包,一生生活俭朴,有时候一个苹果一块饼一杯咖啡就对付一顿,一辈子省吃俭用从不消费所谓奢侈品,可她有着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这种忘我精神只能用崇高和伟大这些词语来赞美和形容,我个人彻底被她舍小家顾大家,轻个人重国家的高尚品格所折服。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麻防奇人李桓英。

  在这里,我还结识了翁小满教授、温艳教授和袁联潮老师这些麻风防治领域的精英们,也认识了刘健博士、陈小华博士这些后起之秀,她们都是李教授的亲传弟子,也是支持李教授事业的左膀右臂,她们都有金子般的人格魅力,是我的良师益友。毋庸置疑,她们都是秉承了李教授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在不断攻克着一个个难题,李教授事业上的成功也离不开他们的无私支持,我们必须感谢她们。

  之后的十多年里,我始终铭记老师“科研就是苦干”,“工作就是斗争”的教诲,热爱工作,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工作也小有成就,我们甘南州5个历史麻风高流行县和3个中流行县已经成为过去,我们的人民已经摆脱了麻风的困扰,我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至此,庆幸我是遇到了一个对的人。

  今天,幸逢庆贺李教授诞辰100周年日子里,我本人感慨很多,词汇太少,无奈只得用这篇不成体的文章来纪念一下曾经短暂的相遇和如今长久的友谊。同时也感谢上天的眷顾,使我的老师能以长命百岁!

  另外,我本人学历太低,水平不行,写的不好,还请凉解。

  2020年7月甘肃甘南

2018年12月来京看望李教授.jpg

2018年12月来京看望李教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