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支持项目 >>健康科普

支持项目

揭秘“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里的隐形杀手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主题是“律动不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有一个几乎无法绕开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值得庆幸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并非不可战胜,它是一种可防、可控且可治的疾病。提前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就如同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构筑起第一道坚实的防线。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它为何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严重的后果?又有哪些方法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今天,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医师邱惠、主治医师王佳丽为大家科普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知识,帮助大家远离动脉粥样硬化,拥抱健康生活。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由三层组成,包括内膜(维持血管内壁光滑)、‌中膜(提供弹性和支撑力)和‌外膜(保护作用)。由于在动脉内膜下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想象一下我们的血管是城市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血液是飞驰的车辆,负责向全身各个器官(如心脏、大脑)输送氧气和营养。动脉粥样硬化,就是这条高速公路多年使用后出现的“慢性堵塞”,其发生的原因如下:

  1、“路面”损伤:即内皮损伤。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载(高血压)、油品不好(高血脂)、车辆磨损(吸烟、高血糖)等原因,光滑的公路路面(血管内膜)出现了破损。

  2、“垃圾”堆积:即脂质沉积。路面破损后,血液中的“垃圾”(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就会趁机钻到血管壁内层沉积下来,像淤泥一样。

  3、炎症反应:即斑块形成。身体为了清理这些“垃圾”,会派出“修路队”(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吞噬它们。但修路队吞多了自己也变成了“泡沫细胞”,最终和胆固醇、钙质等一起形成了一坨黏糊糊、硬邦邦的粥样斑块。这就像在血管壁上贴了一块“膏药”。

  4、“交通堵塞”:即管腔狭窄。斑块越长越大,会使血管通道变窄,血流不畅,导致下游器官供血不足(如心绞痛、间歇性跛行等)。最危险的情况是这个斑块很不稳定,像火山一样会破裂。一旦破裂,立刻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栓(血块),瞬间完全堵死公路,造成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

32.jpg

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和年轻人群中都可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是从青中年时期就需要关注的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始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老年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但疾病的进展因合并不同的危险因素而个体差异性较大。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水管。

  青年时期:开始有少量的水垢(脂质条纹)沉积,但完全不影响水流,没有任何症状。

  中年时期:水垢持续堆积,管道开始有狭窄的迹象,但可能依然没有明显感觉,或在剧烈运动后偶尔出现不适。

  老年时期:水垢严重,管道严重狭窄甚至完全堵塞,或者水垢斑块破裂引发大堵塞,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心梗、脑梗)。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达3.3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确实存在,临床上遇到的中青年心梗、脑梗病例越来越多。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20至59岁中青年人群调查发现,20至39岁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为44.3%。其中,20岁至29岁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达15.3%。

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病变,常同时累及多个血管床。简单来说就是堵在哪里就病在哪里。当血管发生严重狭窄时,根据主要受累动脉的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包括: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

  2、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血管性痴呆;

  3、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顽固性高血压,肾萎缩甚至肾衰竭;

  4、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甚至腹痛;

  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坏疽。

33.jpg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自查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通过以下清单进行风险自查,危险因素越多,意味着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相对越高:

  不可控因素:

  1、一级亲属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

  2、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或已绝经;

  3、性别:男性风险通常高于绝经前女性。

  可控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与缺乏运动、长期压力大及缺乏睡眠。

34.jpg

日常化验需关注哪些指标

  以下几项指标能帮助判断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高不高:

  1、血脂四项:TC(总胆固醇)升高,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TG(甘油三酯)升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提示脂质代谢异常。

  2、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控制血糖至关重要。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非常关键。

颈动脉超声——窥探全身血管健康的窗口

  颈动脉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且经济的检查方法,检测血管结构异常。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斑块形成位置与大小,并能识别斑块表面是否溃疡或规则性,帮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不规则或低回声斑块风险较高)‌。‌评估血流动力学‌:测量颈动脉血流速度,间接判断血管狭窄程度,血流速度越快提示狭窄程度越重。颈动脉斑块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35.jpg

怎样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一)饮食黄金法则:遵循“一拳头主食,一掌心蛋白,两拳头蔬菜”的每餐比例:

  1、主食优化‌:‌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每日摄入50~100克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占主食1/3以上‌,‌高纤维粗粮选择。

  2、蛋白质科学搭配:‌‌白肉优先,每周摄入鱼肉、鸡肉等白肉300~500克,尤其推荐三文鱼、沙丁鱼(富含ω-3脂肪酸);‌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减少牛羊猪肉摄入,避免动物内脏、猪油等高胆固醇食物;选择‌优质植物蛋白,每日补充豆制品(每周≤720克)及低脂乳制品。

  3、蔬果强化方案:‌‌蔬菜多样化,每日≥300克新鲜蔬菜,深色叶菜占50%,采用蒸煮等低油烹饪。‌低糖水果补充,每日200~350克,优先苹果、桃子、柠檬等低升糖水果。

  (二)动则有益:

  1、首选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脂质代谢,选择慢跑、快走、骑车、游泳与打太极拳。辅助一些肌肉力量的运动,每周两次抗阻训练,比如深蹲、俯卧撑、哑铃。

  2、避免爆发性运动(如举重、短跑),防止血压骤升引发斑块破裂‌。运动时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80%。

  3、运动时如出现不适症状请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36.jpg

  (三)控制与本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五)提倡戒烟限酒。

  (六)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监测血脂、血糖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1、药物治疗:他汀(降脂药)、阿司匹林(防血栓药)、降压药、降糖药。切记遵医嘱规律服药才是对血管最好的长期保护。

  2、手术治疗:当斑块进展到药物无法控制,血管堵塞已经非常严重时,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37.jpg

  动脉粥样硬化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早期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可显著降低风险。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沉默的杀手”并不可怕,关键是科学认知、积极预防、规范治疗。

  专家介绍

38.jpg

  心血管中心:主任医师

  邱惠

  出诊地点及时间:

  西城院区: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专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

39.jpg

  心血管中心:主治医师

  王佳丽

  出诊地点及时间:

  西城院区: 周一至周五全天

  专长:冠心病、心力衰竭、 心肌病、心律失常。

  • 标签: